1首页-动态02_03.gif
学讲行动
“学讲计划”推进工作总结及2017年工作要点
作者:佚名来源:未知发布时间:2017-02-23浏览:3157
文章摘要:

一、三年工作回顾和经验总结

(一)三年“学讲”历程简要回顾

三年来,我们坚持“行政推动,全面推进,科学推广”的策略,以行政担当的勇气,全面推进的魄力,科学推广的智慧,开始了一场徐州课改的“淮海战役”。全市1200多所中小学校一起进入了课改;较为完整的顶层设计既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框架,又尊重了不同地区、学校、教师的差异和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专家认可的具有“实践智慧”的大市区域课改。

丰县充分发挥先进学校和先进个人的作用,涌现出丰县路庄教学点、丰县智慧树学校等农村学校课改典型;沛县把“学南通”和“推学讲”结合,沛县歌风中学等学校努力在管理和教学方式两方面进行突破,取得了突出成绩;铜山区强化管理和考核,注重传承创新,教研工作发挥了很好的管理职能,铜山杨屯中学等学校矢志课改促进了学校质量的提升;贾汪区把师资培训和教研创新结合起来,创新“卷入式”教研产生良好效应;鼓楼区从校长抓起,用一支有思想、有理想、有决策力和执行力的教育队伍,通过用“学讲”方式读书和“周现场教研”等有效方式推进,以民主路、大马路小学为代表的一批学校,在课改科学、深入、有效地推进方面示范作用明显;云龙区以管理为突破,强化集团化教研,云兴、徐师附小等学校关注课堂,重视教学全要素的研究和评价;泉山区发挥项目工作室先行作用,泉山西苑小学等率先研发运用巡课系统、课堂评价系统,用信息技术支撑和引领变革;开发区不断创新思路,创新教研机制,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网络教研、学习平台的作用;睢宁用“学区联盟”的形式,将中心学校和乡村学校结合在一起,形成发展共同体;邳州市通过“校际联盟”提升教研效益,加大“学讲”推广力度;新沂市把管理精细和师生阅读结合起来,发挥小湖中学等农村基层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好地实现了均衡推进。市直属学校也涌现了徐高中、十三中、撷秀中学等一批课改典型学校,在全局起到了良好的带动示范作用。全市74个“学讲”先进集体,501个先进个人受到市局表彰。

2016年12月26日,在北京举办的“学讲计划”高层咨询会上,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张国华说:“这个行动计划是很有包容性的,它尊重差异,也没有陷入“模式化”,而是给基层学校、一线教师很到的自主创新的空间,所以可以走得很稳。”

在多次召开的省内、国内专家论证、咨询会上,专家们给予“学讲计划”高度的认可,他们一致认为,“一方面,它形成了一个实质性的顶层设计,一方面运用了一些推进策略来化解矛盾,保证实施效果,并在过程中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相互供给关系。”他们说:“‘学讲计划’”有精细的专业指导和管理。它对怎样课改,怎样把理念落实到课堂中去的指导是很到位的,指导的过程中又有各种管理制度。培训、指导、管理、服务,形成了一个课改的闭环。”

三年来,我们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以“学讲活动”为载体,通过校长、校干、教师培训,“学讲计划县县行、校校行”,“走乡村——真教研、真学习”等系列活动,从理念到行动,从典型到一般,从城镇到乡村,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让“学讲计划”实现了软着陆,让“课改”走出了徐州模式和徐州节奏。

许多推进“学讲”的第一次活动给大家带来理念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在泉山区火花学校举办了首场推进“学讲计划”教学现场研讨会;鼓楼区和泉山区分别承办了“学讲计划”推进“县县行”的首站活动和总结大会。在徐州经济开发区刘湾小学“学讲计划走乡村——真教研、真学习”调研观摩首场活动在举行。在沛县歌风中学召开了“学南通推学讲”专题动员会……

几次全国范围、教育部层面举办的活动对“学讲”起到很大推动作用。尤其是2016年6月3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和我市签订共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合作协议。大马路小学等20所学校成为实验学校。2016年底,市局先后在南京、北京两地举办三次专家论证、咨询会,总结过去,谋划“学讲计划”新一阶段的推进工作……

一系列的活动,记录下“学讲计划”走过的历程,也见证了我们基于徐州教育问题进行课改再出发的勇气。

三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典型示范,教研引领,学术配合,技术支持,管理保障”的策略,在推进过程中发现、培养了一批优秀教师和先进集体;努力创新教研机制,构建教学管理新常态,争取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央电教馆、江苏省教科院、江苏师范大学等领导、科研部门的学术指导和支持,用信息技术支撑“智慧教育”,使“学讲计划”从点到面,由浅入深,形成了“更大范围,更高平台,更多认可”的态势。

在三年推进过程中,“学讲”先进教师发挥了很强的示范带头作用。2014年4月22日,“‘先行一步’——学讲课堂前沿论坛”就在这个大礼堂举行,以许亚慧、师三分等为代表的八位课改先进教师和学校代表做交流发言。在最初阶段,姚庄中学陈荣芳、徐州37中徐静、徐州3中徐崇伟、沛县沛城镇孔庄小学封伟等一批先行教师,作出很有说服力的“学讲”课堂教学示范。

三年推进过程中,很多校长、校干站在“学讲计划”的一线,亲自示范引领,亲自上阵指挥,起到了表率作用。鼓楼区推“学讲”就从抓校长、校干做起,要老师达标,校长先达标;新沂草桥镇中心小学黄金新校长亲自上全镇的比赛课;一中实验学校万众校长参加省评优课并获得一等奖……

三年推进过程中,省厅领导、教育部领导专家的重视、支持、指导,起到很大的鞭策和推动作用。2015年9月,中央电教馆王珠珠馆长等多次来徐州调研信息技术支撑的“学讲计划”。2016年8月,省教育厅把“学讲计划”评为“十二五”教育改革创新案例优秀案例奖。中央电教馆馆长王珠珠说:“‘学讲计划’是我看到的能够落地的课改方案之一。……你们的巡课系统和其他巡课系统比,可操作性更强”。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听取徐州介绍后说“徐州市在推动信息化主题应用,共享优质资源,开辟教师专业成长新途径方面成效显著。”三年来,袁振国、田慧生、钟启泉、裴娣娜、崔允漷、成尚荣、皮连生、郭华等十多位全国知名教育专家纷纷来徐调研,对“学讲”理论形成、发展给予很多指导。

(二)三年来取得的主要成绩:

1.唤醒热情,启迪智慧,教师的教育责任感和课改认同感大幅提升。

从“学进去讲出来”本土化的课改主张,到“学讲计划”的理论阐释,徐州有了自己的课改“话语体系”。徐州教育不仅有了自己的“话语体系”,也有了更多教师对教育的担当,对自我的发现。这是徐州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源和增长点。省专家调研后说:“所到之处,所有项目学校都用‘学讲’理念统领着学校课程建设,这是非常令人震撼的。”

空前规模的培训产生了空前的效果。可以说,不同层面和类型的培训始终贯穿着“学讲计划”的推进过程。2016年底,市“学讲办”对十一个(县)市区的培训数据进行了调度、汇总。仅2015年和2016年两年,全市开展校长、教师培训8236场次,参与培训近30万人次;开展观摩课、比赛课活动13056场次,参与近三万人次;开展校际及以上集体教研活动30201场次,参与人数逾30万人次。此外,家长培训和学生培训进入学校培训体系,全市开展家长培训1721场次,参与55万人次;开展学生培训14808场次,参与过百万人次……

一批教师成为坚定的课改实践者。2016年,江苏师大对3万名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5%的老师表示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努力克服,在课堂上坚持“学讲方式”。泉山一位老师说“我工作20多年了,感觉只有这几年,教师都在谈教学的话题,无论是赞同还是否定,都在谈教学。……相当一部分老师都在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去促进学生的发展。”

更多的老师在实践中加深了对课改的认识,提升了“学讲方式”的行动自觉。邳州一位老师说:“反正只靠填、灌是不会有好成绩的,学生不喜欢那种课,不喜欢怎么能学好?……我们年轻教师都觉得学讲方式是对的,学生的能力得慢慢培养,不可能一下子就提高,但你不培养就永远不能提高。”新沂一位教师表示:“学讲计划”实施三年,好的做法一定要坚持。我们不能只是提问题和困难,因为我们就是解决问题的人。”

2.问题导向,精准发力,课堂教学的倾向性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效率低下”是课改之初调研发现的较为普遍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基本解决,是“学讲计划”第一阶段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标志

课堂上,学生的笑脸越来越多,学习的氛围更加轻松,课堂的状态更加生动活泼,教学有效性得以提高。85.9%的学生认为,目前老师在课堂上的主要工作是组织自学,指导合作学习,或利用提问等方式,促进学生思考。97.1%学生认为现在的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是,学到的知识更多了,理解更透彻了。

基于问题,解决问题,精准发力。正如成尚荣所长所说:“‘学讲计划’对问题的把握是很正确的,形成的核心主题也非常鲜明,进行的教学改革构建是很完整的。而且体现了“底线意识、问题导向、实践变革”。

3.抓住关键,行动促变,师生关系发生显著变化。

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是各种教学关系中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最先触碰到的敏感领域。教师通过实施“学讲方式”,改变固有教学方式,营造了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在课堂变化中,教师深化了对教学、学生的理解和认识,转变了自己的教学理念,摆正了教师、学生、教学三者的位置。省中小学学生学业质量监测数据显示,课改一年后,反映“老师能耐心听我的想法”、“老师不讽刺、挖苦我”、“老师关心每一位学生”、“我非常敬佩我的老师”的人数分别上升8.5%、9%、7.67%和8.3%。

4.聚焦学习,重视学情,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

在“学讲”方式下,学生越来越喜欢课堂,我们在大量的调研中发现从小学到高中,从低年级到距离考高仅100天的高三学生,从城镇到乡村,一项数据保持居高不下,那就是学生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认可率。

更多的老师开始摒弃那种“以教代学”,以“教过了”推论“学会了”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泉山一位教师说“我们学校有个特色教研活动,2014年以前的教研主题全是关注教师怎么教的,2015年以后研究主题更加集中、科学,如合作的方法、教师如何参与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老师如何定位自己的课堂角色?……2016年后开始关注学生的需要了。可以说,从关注书本,到关注老师,再到关注学生,有了很大的改变。”78.4%的学生认可并且希望教师采用自主、合作、精讲精练的教学方式。这个数据令产生在距离高考不足100天的学生身上,令视导组感到意外的同时也感受到学生对自主、自立的渴望。

成尚荣先生谈到这一现象时说:“徐州的‘学讲计划’,把核心概念定在学习上……这是一个价值问题,是一个价值选择和价值定位的问题,其实就是培育和发展核心素养。学生就是应该学会学习,如果没有自主发展、学会学习,核心素养如何培育起来?”

5.关注质量,发展素养,课堂彰显出生命价值意义。

质量提升是“学讲计划”的应有之意。“学讲”的质量又不仅仅是一个分数。学讲课堂突出了学习的自主性,强化了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体验到了学习成就和分享的愉悦,发展了学生自主、自信、自律的人格。课堂呈现出在学习状态、在思维状态、在对话状态、在成长状态的生命成长的生动活泼的状态,彰显出生命的活力。

“学讲计划”全面推进三年来,徐州市高考二本以上上线率不断上升,从2013年到2016年,共上升了10多个百分点,课改和学业质量提升的正相关已经体现。

更重要的是,各地、各校在推进“学讲”的过程中从关注“方式”走向了关注素养。丰县京庄中学师三分老师为学生们编写的“合作学习七字经”,云龙区徐师一附小编写了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歌”,从知识到能力、方法、规则,“学讲方式”带给学生是受益终生的能力和素养,是规则为起点的规范与规格,是适应未来社会与真实生活的关键能力、核心素养。

徐州十三中学生在省初中教学研讨会上接受采访说,“我们在学讲课堂上,小组学习中我们需要讨论,需要合作,我们还有竞争,代表发言的还要快速组织语言恰当地表达,小组中总有怎么调动也不太愿发言的,我们总是千方百计让他发言,在这些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爱,我们越来越懂得做人做事,慢慢的学会了学习,逐步拥有了自信乐观的品质。从这些角度看,学讲课堂无时无刻都在提高着我们的核心素养。”

6.提出主张,建构理论,学讲理论体系初步成型。

三年来,我们从未停止过对“学讲”内涵的思考和探求。在操作层面,从“学讲课堂”六个环节基本架构、“五步五学”的课堂教学行为特征的描述到“加一点减一点”的起步“入格”、五级“学讲课堂”“升级”的“定格”和“出格”,我们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操作路径和实施办法。在理论层面,从寻求经典理论的支撑,到提出“学讲”思维对话的教学主张;从中观特征的自我认知到学讲理论的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完善和阐释;从改变学习的方式到打开学习“黑箱”,让思维“可见”,让学习和教学“可见”的理论深化,“学讲理论”逐步形成自己的体系。“学讲计划”的理论主张和时间框架得到一线教师的认可度达80%以上。

中国教科院院长、教育部课程与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说“‘学讲计划’在形成自洽的操作模式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操作体系。”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先生认为“‘学讲计划’对问题的把握是很正确的,形成的核心主题也非常鲜明,进行的教学改革构建是很完整的。”

更多的专家把“学讲计划”和国内其他地方“小有名气”的课改做对比,他们认为,过去也有不少成功的课改案例,但要么是单一的,要么是盆景式的,像“学讲计划”这样系统、这样深入的很少。“学讲计划”是一个高水平的科学的顶层设计,其理论基础、原则、模型,包括推进策略都很周密,符合课程改革的新思想,符合最新的科学研究的观点和方法。

 

(三)问题和不足之处

一是“学讲”发展不平衡,存在着区域、校际、人际,包括学科之间的差异,需要加大推进力度,提高分类指导能力。

二是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学习习惯养成重视培养不够,尤其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关键能力方面仍然重视不够,也未开发出系统的课程。

三是教师综合素养、学科理论整体水平比够高,不能适应课改要求,成为深化课改的瓶颈,必须加大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培训。

四是“学讲”理论的深化,“学讲”二期推进的顶层设计,需要进一步完善。

五是课堂管理、教学管理、教研管理尚未形成新常规,合理的评价体系尚未形成。

 

(四)三年来的体会和思考

回顾三年的历程,成绩是超乎预期的,成效也是巨大的。我们应该以此为新的起点,做更加深入和透彻的思考,去厘清模糊认识,认清发展定位,明辨发展方向,让“学讲”站位更高,视野更大。

第一,人是决定“学讲”成败的第一要素。

我们赞成“教师第一”的说法。实施“学讲计划”,我们最大的收获在于,唤醒了蕴藏在教师中的改革的热情、提高教育质量的期待;最大的问题在于,这种唤醒的不全面、不深刻以及如何使这种唤醒更可持续。

师生关系是教育诸多关系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关系,是教育生态的重要指标。

学生人格发展、生命成长是“学讲计划”价值追求。关注生命的成长,指向教育的本质。只有全要素的抓质量,抓全面的质量,才是“学讲计划”提高质量的正确路径。

管理要适应和跟得上“学讲”

第二,要保持“学讲”定力,总结经验,有所坚持。

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要把“问题导向”作为贯穿整个改革过程的一个基本原则,问题出现在哪里,改革的触角就伸向哪里,“学讲计划”的边界就延展到哪里。

要始终坚持“行动变革”。“学讲计划”带领老师在行动中改变行为模式,在改变中体验、接纳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理念,这是提高课改可行性的有意义的探索。

要始终坚持改革的“定力”。“学讲计划”能否成功,关键还在于能否继续推进,能否坚持到底。

第三,综合改革打破瓶颈,自主创新深化“学讲”。

要全面的审视与“学讲计划”理念相悖离的机制体制障碍、管理方式方法、教研形式与内容,形成落实学生自主地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生态化的成长环境。以“学讲计划”理念和改革的共识凝聚人心,以深化师生发展的成果激发改革热情。要深化教育“学南通”活动,加大教育开放力度,用对标找差发现的问题和先进单位的经验增强推进改革的动力与活力。要鼓励创新、尊重创新,为大胆创新、大力改革的教师和学校提供舞台和支持。

二、进一步深化对几个问题的认识

 

三年过去取了,实践在发展,经验在积累,理论也在发展。下面几个问题需要大家进一步研究,深化认识,形成共识。

(一)深化对“学讲”的认识

“学讲”是一个推进过程,“学讲”永远在路上,所以对“学讲计划”必将有不断深入的认识和把握。

要进一步研究揭示学习的本质,“学讲”的内在逻辑。实施“学讲”,要进一步突出、牢牢抓住“学讲”的自主性、社会性和可见性的特质。“学讲”建构了学习机制,学奠基讲,讲促进学,激发了学习动机;“学讲”概括了学程,起于学,终于讲,阐明了的学习路径;“学讲”定义了学习,学要讲,讲即学,揭示了学习方法;“学讲”启发了思维,学而思,思而讲,指向学习本质;“学讲”润泽了生命,会学而悦,乐讲而学,引发学习升华。

(二)深化对“学南通”的认识

“学讲计划”是我们基于本土现实状况而实施和推进的教育教学改革,其目的是为了更快更好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学南通”也是基于提升我们徐州地区教育教学质量而实施举措。“学讲”和“学南通”目标是一致的。

对徐州而言,学南通是“输血”,“学讲计划”是造血;”学南通”是外补,“学讲计划”是内生。

所以我们要明确地认识到,“学南通”绝对不是要取代“学讲”,而是为了促进“学讲”。不断学习,相互促进,取人之长取已之短,才能让自己更富有活力和动力。

(三)深化对“学讲”教学模式的认识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学讲计划”的理念是普遍适用的,“学讲计划”理念指导下的课堂实践也是普遍的。但是“学讲模式”,却是有其一定的边界条件。发挥教学模式在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能力方面的指导作用,就要完整准确地领会教学模式概念、意义和价值。教学有模式,但不能模式化。

(四)深化对实施“学讲计划”提高教学质量的认识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要树立全面的质量观,建立全要素抓质量的机制。第二提高“学讲课堂”的有效性性,要反思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合理、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适切、教学方法是否得当、作业练习的针对性强不强、教师有没有及时的反馈指导等等。

 

三、2017年“学讲”推进意见及工作要点

 

“学讲计划”推进三年,已经基本完成了全市范围各区域、学校“进入”改革领域的工作。田慧生院长在“学讲计划”高层咨询会上说:“任何一个教学模式也好,教学方式也好,其形成发展大体是三个阶段。第一叫入格,就是要先形成一个基本规范,可操作、可运行。‘格’就是形成可操作的框架、规范、要求。‘学讲计划’可以称得上入格了。”

在“入格”后,“学讲计划”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三年“定格”的任务和未来能否“出格”的挑战。可以说,新的阶段,是任务更加艰巨,道路更加曲折的阶段,新的一年,是“学讲计划”推进的关键一年。我们能否一如既往保持热情,能否凝聚力量突破岩层,能否让“学讲”推进更聚焦、更有力、更有效,将是“学讲”能否触及改革更深层面和核心问题的关键。

(一)  2017年“学讲计划”推进的愿景和目标:

一是所有学校“学讲”“全覆盖”有新局面。把推进“学讲”的触角伸到每一所乡村学校,城镇学校不留“死角”,推动“学讲”“有名无实”的学校进入正轨。每所学校能够做出适合自己发展阶段的课改目标和规划,逐步达成课改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

二是“学讲”学科深化上有新突破。通过教研机制的创新,加强对不同学科、学段课堂特征与指标的研究,形成基本的学科“学讲”课型范例,建设一批学科课程资源;

三是教师“学讲”专业能力有新提升。围绕“学讲”对教师综合素养、学科教学能力新要求,完善教师自我研修方式,通过有规划的教师阅读、有质量的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一步加强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程加工能力;以教师自我“定格”为基础,促进教师的自主“升格”。

四是适应“学讲”要求的校本化课程案例建设有新进展。通过教师研训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学科案例的研磨,“学讲”合作项目的深化等,不断提升课程加工、建设能力,丰富教学资源,形成成果共享。

(二)2017年“学讲计划”推进工作要点

1.分层推进,分类指导

大市层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引导重心下移,建立和完善评价推动机制。进一步构建“学讲计划”理论体系,完善第二阶段的顶层设计;加强对县区课改的指导,支持县区自主推进“学讲”;进一步将工作重心下移,开展乡村学校“学讲”专项调研,继续开展走基层、走乡村活动,通过大量的调研、访谈等了解乡村学校推进“学讲”中的问题,制订乡村学校课改发展策略,开展城乡结对,实现精准帮扶;进一步完善落实教学监测评价,开展“学讲行动”评估活动,以评价促发展,以多元评价、全要素评价促进“学讲计划”中的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启动第二期即2017年度“学讲计划”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评比工作,围绕工作重点,完善评比办法,取消名额定向,增加校长权重,以评促进。

县(市)区层面要促进联盟(集团)交流,鼓励学校自主推进“学讲”,加强分类指导,推动乡村和课改薄弱校发展。梳理地方课改中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找准破解瓶颈之方,制订本地推进课改的可行性方案;加强对学校的指导、评价,继续推进校校达标工作,实现“学讲计划”全覆盖;充分发挥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以及区域优质学校的作用,把课改帮扶结对列入课改先进学校评估条件,通过建立“课改联盟”,“学讲共同体”等方式辐射、带动薄弱学校,建立帮扶机制,缩小校际差距。

学校层面要着力提高课程领导力,破解课改障碍难题,发挥好教师在课改中的主体作用,全面提升学校教学水平。正确认识校长在课改推进中的关键作用,定期举办校长论坛,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和课改推进力。继续开展教师“学讲”达标活动,逐步实现全员“入格”;进一步树立“管理奠基课改”“教研助力学讲”“活动凝聚人心”的意识,抓住教学核心环节,借助“巡课系统”等技术平台,建立适应课改需求的教学管理新常规;创新校本教研机制,逐步普及“卷入式”、“翻转式”等新型教研方式,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科素养;规划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讲”活动,凝聚共识;加强学科研究,通过教学案例研磨实现“学讲计划”学科深化的突破;加大对学生学习的研究力度,为个性化学习提供理论支持。

教师层面要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讲计划”的推进结合起来。制订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实现教师自主发展,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和“学讲”实施水平;进一步学习、研究五级“学讲”课的内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特征,通过公开课、观摩课等活动,在学科骨干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学讲”课堂的自我“定格”、自主“升格”

教研员层面要充分发挥教研员在课改推进中的引领作用,以教研创新推进教研能力提升。研究“学讲方式”的学科特征和基本范式;引领带动学校的教研机制创新,落实教研的“六化”要求,推进教研针对性、有效性提升;制订完善学科优秀教研组的评比标准,开展以“可视化”为基本要求的优秀学科教研组的评比活动;推进学科教学资源建设。

同时,充分发挥不同类别学校的作用,促进均衡发展。徐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所实验学校要充分利用平台资源,通过“课程领导力建设”、“深度学习”等项目实现在校本课程规划、单元整合教学、主题教学方面的突破,引领整个实验区的建设。首批“学讲”先进集体要继续深化改革,加强自主发展的能力,不断发现和解决课改中出现的新问题,辐射薄弱学校,实现共同发展。部分课改薄弱学校要加强“学讲”理论学习,针对学校突出问题制订课改推进策略,从“动起来”开始,低起点、小步子,走进“学讲计划”。

2.教研创新,学科突破

各教研机构、教研队伍和学校要在新的形势下实现传统教研向现代教研的转变。研究重心实现由研究以教为主向研究以学为主的转变;基于经验的教学研究向基于事实和数据的教学研究转变;由注重统一性的教学要求向注重个性化的服务转变;由关注知识传授的研究向关注全程育人、综合育人、全面育人的研究转变;由单纯的关注教材教法研究向加强对教学质量的全要素研究以及服务区域及学校发展转变;由基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传统教育模式向基于开放的信息化教学的现代教育模式的研究转变。

校本教研进一步创新教研形式,实现学科突破。采用“卷入式”、“互动式”、“翻转式”、“学讲式”、“体验式”等新的教研方式,以集体备课为抓手,以网络教研为平台,把“学讲”的方式用于教师培养培训,把每个教师变成学习者、研究者、参与者。

努力落实教研活动的“六化”要求,即“教研主题课题化、教研引领专业化、教研程序完整化、教研活动可视化、教研参与实时化、教研成果作品化”。逐步实现校本教研从重专家学术引领到重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的转变,出一批优秀教研案例,推广共享教研成果。

基于问题,提升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把教研的方向转向分学科的系统教研,深入钻研教材,提升教师的教材理解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程加工能力,尝试进行学科内部和跨学科的课程整合及学习资源的整合。

以优秀教研组的创建为抓手,加强交流评价,使学科教研活动更加规范、科学、有效,定期进行不同学科教研活动的交流,达成相互学习、借鉴。

3.专业发展,课堂实践

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通过各种方式转变教师理念、提升专业能力、塑造高尚师德,实现和谐发展,使教师能适应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要求。

建设教师培训课程。组织专家,围绕本次教学改革,针对教师实际需求,开发系统化、网络化的教师培训课程。

完成教师网上学习平台的建设和初步使用。实现学习资源的自建、学习过程的监控、学习成果的可视,学习方式的互动,促进教师的实时化学习。

大力倡导、组织教师的阅读活动。制订教师个人读书规划,开展“读什么书、怎样读书、为什么读书”的交流研讨活动,帮助教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成为职业读书人;发现梳理各地各校的教师读书典型案例和经验,在大市范围推介。

立足课堂实践,加强对课堂教学的实证性研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课堂观察和数据收集,发挥数据分析的作用,为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提供支撑依据。继续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重点、难点问题上深入实践、探索,形成可供借鉴的成果。

继续加大各地教师发展学院的建设力度。构建融教学、研究、培训为一体的教师发展平台,在不断拓展教师发展路径、丰富教师业余生活的过程中积累课程资源、培养实践智慧。

关注乡村教师培养。以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为契机和平台,实施乡村骨干教师教研能力提升“千人计划”项目,加大乡村骨干教师培养力度,提高乡村教师业务素养,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形成一支本土化的乡村学校骨干队伍,建立乡镇教师教科研中心。

4.资源建设,课程深化

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要从原来的“以教为主”转向“学教并重”,不仅开发素材、课件类资源,更要开发支持“学讲方式”有关资源。资源内容建设要朝既能支持教,又能支持学的方向努力。

从“方式”到“课程”,以“学”为目标,对课程进行调试、加工和改造,促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提升以校长为核心的中小学课程团队领导力,培育一批有推广价值的区域课程领导力提升的典型经验和实践案例。开展中小学课程实施监测工作,从课程开设情况、课程标准落实情况、教材使用情况、课程改革推进情况等几个方面研制标准,开展监测,进一步加强课程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时效性。

大力开展“学讲行动”成果物化活动。各学科征集优秀案例进行评比,并按年度结集出版;每所学校要推出各自优秀学科,并将代表性的课堂录像存档;积极参加教研室组织的《徐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学科建设”专项课题》活动;开展学科科研活动,鼓励教师撰写有关“学讲计划”的论文。继续建设“网络学习平台”,深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将信息技术融合于教学实践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堂学习体验,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促进网络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责任编辑:本站

评论更多>
暂无评论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02-2000    举报邮箱:jubao@xkw.cn 技术支持:学易云